http://jiangxi.hteacher.net 2019-04-23 11:35 江西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一、单选题(共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答案】C。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会上国家领导人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2.【答案】B。2019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防止其进入中小学校园。
3.【答案】D。2018年10月25日,韩朝当天完成解除板门店共同警备武装的工作,这是韩朝共同落实《板门店宣言》军事协议取得的第一项成果。
4.【答案】C。2018年11月1日23时5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四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这颗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系统第十七颗组网卫星,也是北斗三号系统首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
5.【答案】C。2018年12月6日晚法国东南部历史名城里昂迎来一年一度的灯光节,40余组灯光艺术作品将里昂装扮成流光溢彩的梦幻仙境。来自中国广州的作品《雨打芭蕉》格外引人瞩目,为里昂灯光节带来了一股诗情画意的中国风。
6.【答案】D。法律法规。《教师资格条例》第十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撤销其教师资格:(一)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的;(二)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7.【答案】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教师享有下列权利:
(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四)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五)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六)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8. 【答案】A。《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
9.【答案】B。四书是封建社会主要的学习内容,指的是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10.【答案】B。东汉医学家华佗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扁鹊是战国时期医学家善于运用四诊:望闻问切,被尊为医祖。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孙思邈,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尊称为“药王”,著有《千金要方》。
11.【答案】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九条第二款规定:发生违反本法的重大事件,妨碍义务教育实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负有领导责任的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应引咎辞职。
12.【答案】B。018年12教育部、中宣部日前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要求把影视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美育等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使观看优秀影片成为每名中小学生的必修内容,保障每名中小学生每学期至少免费观看两次优秀影片。
13.【答案】D。终身学习要求教师: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14.【答案】A。思维定势有时也称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通常表现为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或者解决问题。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事物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做原型。酝酿效应是指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的解决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如果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暂时停下来去做别的事情,几小时、几天或几周之后,他可能会忽然想到解决的办法。
15.【答案】C。爬山法,指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B逆推法,类似于归纳法,但它依据于已知或假设的关联性规则,和包含这个规则的至少一个断言(预测)的观察。由于其他断言在观测和规则二者中的同时出现,关联性规则的另一个断言就被推广到观察中。C尝试错误法,无目的地不断重复本身所具有的反应方式,某一反应几乎是偶然地带来成功,这种行为状态称为尝试错误。D手段—目的分析法,就是先有一个目标,它与人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活动来减小这个差异。但是要完成这个活动,还要先满足某些条件,也就是说要设法减小这方面的差异。手段目的分析法中的“目的”就是“目标”,所谓“手段”就是用什么活动去达到这个目标。幼儿的学习多属于探索类的学习,因此选C。
16.【答案】C。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对人的思想、行为做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理智感是在认知活动中,人们认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理智感常常与智力的愉悦感相联系。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一种美的体验。美感的产生受思想内容及个人审美标准的制约。
17.【答案】B。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其中属于内部、可控、不稳定的因素的是努力程度。
18.【答案】A。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节日。根据“冷露”“桂花”“夜月明”“秋思”等关键词可知,这首诗中写到的节日为中秋节。因此本题选A。
19.【答案】A。本题考查名句出处。题干中的名言是刘备临死时对其子刘禅的嘱咐。出自《三国志》所以选A。
20.【答案】C。吴道子是唐代著名画家,被称为“画圣”代表作有《天王送子图》。阎立本:唐代画家和工程师,代表作:《步辇图》、《历代帝王图》、《职贡图》、《萧翼赚兰亭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是唐代画家张萱的作品;张择端是北宋的画家,代表作是《清明上河图》。
21.【答案】D。《太平广记》是宋代人编撰的一部书籍,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属于笔记类。《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技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水经注》为6世纪北魏郦道元所著,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水道所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诸方面内容,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所以本题选D。
22.【答案】D。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卢梭《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康德“教育学”第一次列入大学课程——《康德论教育》;夸美纽斯是捷克教育家,他所著的《大教学论》,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
23.【答案】B。生产力对教育有决定或制约作用,表现在生产力水平决定或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政治经济制度影响教育的发展,具体表现为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教育目的和决定受教育者的权利。文化和军事对教育有影响和制约,但是不起决定作用。
24.【答案】D。《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今后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要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二十字方针,其中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育人为本是根本要求,改革创新是强大动力,促进公平是基本教育政策。
25.【答案】C。头脑风暴是指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进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具体应用此方法时,应遵循四条基本原则:一是让参与者畅所欲言,对所提出的方案暂不作评价或判断;二是鼓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点;三是以获得方案的数量而非质量为目的,即鼓励多种想法,多多益善;四是鼓励提出改进意见或意见。
26.【答案】A。在动机过程中,观察者的模仿动机存在三种来源: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外部强化是因为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强化;替代性强化指观察着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自我强化指依赖于社会传递的结果。社会向个体传递某一行为标准,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27.【答案】C。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上),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最大的特点是已经摆脱了具体可感知事物对思维的束缚,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能根据假设进行推理,相信演绎得到的推论,使认识指向未来。题中,对于假设类问题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并有多种可能性,这说明该阶段的学生已经有假设——演绎推理,并且思维具有灵活性,所以得出该阶段学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
28.【答案】A。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即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29.【答案】B。不准玩电脑对孩子来说是一个不愉快的刺激,目的是减少一个不良行为,因此属于惩罚。惩罚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发生的过程。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又称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正强化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负强化通过中止某种(讨厌的)刺激来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有机体在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不再有强化物伴随,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概率会降低,称之为消退。
30.【答案】D。苛勒提出了完形顿悟学习理论,考夫卡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托尔曼是符号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斯金纳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代表人物。
31.【答案】D。自我激励是指个体具有不需要外界奖励和惩罚作为激励手段,能为设定的目标自我努力工作的一种心理特征。它是一种内部的自我奖励机制,是最稳定最有效的激励方式。
32.【答案】B。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另一种之中,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一般迁移:也称非特殊迁移,是指在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根据前后学习的难度差异,可以以把迁移分为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两类。难易不同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叫垂直迁移。难度相同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叫水平迁移。垂直迁移又分为由下而上的迁移和由上而下的迁移。
33.【答案】A。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是短时记忆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常用的复述策略有:(1)利用随意识记或有意识记(2)多种感官参与(3)复习形式多样化(4)划线。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常用策略有:(1)记忆术(2)做笔记(3)提问(4)生成性学习(5)运用背景知识,联系客观实际3.组织策略.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常用策略:(1)列提纲。(2)利用图形。(3)利用表格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调节,具体包括:(1)计划策略(2)监控策略(3)调节策略小兰一边轻声朗读,一边用手抄写属于复述策略。
34.【答案】B。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工作。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AD说法错误。C与题干无关。
35.【答案】B。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中,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康德、美国的马斯洛、法国的萨特等。孔德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
36.【答案】B。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体现了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37.【答案】B。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是瓦根舍因;赫尔巴特提出的四段教学法包括“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也有人将这种教学方法称为阶段教学模式或传统教学模式;怀特海提出的是智慧教学模式;克伯屈改进了由他的老师杜威提出的设计教学法。
38.【答案】C。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39.【答案】B。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其显著特征是“学在官府”,“学术官守”。而夏、商、周都属于奴隶社会。
40.【答案】C。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故选项C正确。课程标准又称作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41.【答案】C。“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出自《学记》。“学不躐等”意思是学习不能超越次第,应该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施”是指依据学生的程度,不跨越进度,不超出其能力来教导。因此本题选的是C项循序渐进。
42.【答案】D。制度化教育一个典型的特征即是学历教育。
43.【答案】C。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学校课程又称为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实施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自己开发的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故C项校本课程,开发主体是教师。符合题干描述。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开发主体不是教师,故排除。D.综合课程,是指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而为一的课程形态。与题干表述相去甚远,排除。
44.【答案】D。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学期末或学年末进行的各科考试、考核都属于这种评价,其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业是否最终达到了各科教学目标的要求。诊断性评价和安置性评价都侧重于在教学前的评价。但区别在于:安置性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分班、分组。安置性测验涉及的范围比较窄,难度也比较低;而诊断性评价能够反映学习中常见的错误,诊断学习困难,特别是找到困难的成因。诊断性测验的目的是发现问题,评分不作为正式成绩。
45.【答案】D。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道德认识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催化剂”,道德意志是调节行为的精神力量,道德行为习惯是一个人思想觉悟高低,道德品质完善程度的根本衡量标志。
46.【答案】B。个人修养法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修养包括:立志、学习、反思、箴言、慎独等。
47.【答案】B。“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这句话强调班主任要了解和研究学生,这也是班主任的首要工作。本句话未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所以A项不正确。C、D选项都是班主任的工作的工作内容,但不是本题要表述的题意。
48.【答案】B。课外活动范围广泛,形式多样,按其性质可分为六类:(1)科技活动:发展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2)学科活动:由于课堂可能不能满足部分学生对某一学科的特殊兴趣和更高的学习要求,课外活动中的专门的学科兴趣小组能让学生进一步钻研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如外语兴趣小组、数学小组等。(3)文学艺术活动:主要围绕书法、音乐、摄影等展开,旨在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提高欣赏能力、培养创造能力。所以选择B。(4)体育活动:通过体育活动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5)社会公益活动: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环保宣传、义工劳动等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相互关心、合作的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6)传统的节假日活动。
49.【答案】D。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1)关注生存阶段:在此阶段,教师们所关注的是自己的生存问题,即能否在这个新环境中生存下来。(2)关注情境阶段:此阶段会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技巧提出要求,所以教师较多关注教学所需的知识、能力与技巧,以及尽其所能地将其所学运用于教学情境之中。(3)关注学生阶段:教师从内心关心学生发展及其内心世界的变化。
50.【答案】A。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班主任的根本职责保护学生身心健康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部分 主观题
一、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简述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2.简述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首先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引入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提出“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而”的著名论断。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己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一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二、判断分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共3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题干表述错误。
练习中有时也会出现某一时期练习成绩不随练习次数提高的停滞现象。通常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高原现象一般在练习中期出现,通常被认为是由于学习方法固定化、学习任务复杂化、学习动机减弱、兴趣降低、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疲劳、意志品质不够顽强等原因造成的。如果学生能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正确认识自我及现状,并采取一些改进学习方法的措施,消除消极因素干扰,顺利渡过“高原期”,学习成绩也会有所提高。可以在坚持练习中安全渡过高原现象,但并不是高原现象被克服,高原现象无法被克服,只能在出现时通过一些方式去安全渡过。
2.题干表述错误。
影响学生知识应用效果的因素可分为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是指课题的性质,主观因素主要指学生对知识理解与保持的水平,学生的认知策略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知识应用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对知识理解与保持的水平。
3.题干表述错误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法被称为讲授法。
三、论述题(本题13分)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的充分发挥,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尽可能给学生一定的权力和机会,让有创造性的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应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试的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应考虑如何测评创造性的问题。比如,在学业测试中,可以增列少部分无固定答案的问题,让学生有机会发挥其创造性。评估学生的考试成绩时,也应考虑其创造性的高低。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学生的好奇心;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进行丰富的想像,不必拘泥于常规的答案。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训练发散思维如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与形态扩散等;2.推测与假设训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并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对;3.自我设计训练。教师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及其知识经验,给他们提供某些必要的材料与工具,让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实际动手去制作某种物品,如贺卡、图画、各种小模型等。4.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进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四、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该教师违反了关爱学生,爱国守法、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规范,该教师的扇打、拍打、摔打学生等行为严重侮辱了学生的人格尊严,给学生身心造成极大伤害,违反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爱国守法与关爱学生的规定,同时教师的情绪失控及暴力行为也没有做到为人师表的要求,以上是属于严重的师德失范现象。
(2)教育政策法规:该教师的行为违反了《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以上法律中都有相关规定:教师不得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情节轻的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要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该教师也侵犯了学生的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格尊严权。
(3)转化后进生工作:
①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②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要指导学生将自己学业的成败归因于努力,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提高学习动机。
③根据德育长善救失原则,一分为二地看待后进生,善于利用“闪光点”作为推动后进生前进的动力和转化的良好开端。
④为后进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帮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⑤根据德育过程的学生思想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对待后进生要坚持长期抓,反复抓。
责任编辑:宗美琦
上一篇: 江西省教师招聘模拟题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