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河北 湖北 湖南 海南 黑龙江 江西 辽宁

江苏 吉林 宁夏 内蒙古 青海 山东 陕西 四川 山西 上海 深圳 浙江 天津 新疆 云南 西藏

易错知识点重要的考点/关键节点分析之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http://shenzhen.hteacher.net 2016-03-16 10:43 深圳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易错点呈现】

1.代表人物观点混淆;

2.各理论基本观点不清楚;

3.对于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理论只知道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易错点解析】注:三个问题一起梳理。

教育理论中常见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主要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本解析在兼顾常见理论的同时,对于其他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有利于考生整体把握考点。

(一)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从宗教的角度或从信仰出发论述教育目的。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今生只是永生的准备。

(二)个人本位论

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认为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应该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谋求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而在于发展人的理性和个性。

代表人物:卢梭、洛克、人本主义者

1.首开个人本位论先河者,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他认为社会制度是对个人发展的压迫,是人类罪恶的源泉,并提出教育目的应是培养自由的人。他认为教育应该是自然的,自由的,顺应儿童的发展特点来进行的。

2.洛克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生来如同白板,人的知识都是学习得来的,人的差别都是由教育产生的结果。提出“绅士教育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他认为培养绅士要靠家庭教育,而不是学校教育。

3.个人本位论在当代的代表人物则是人本主义者。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发展个体的自我意识,促进自我完善,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他反对学校压抑人性,主张建立民主的新型学校,认为“教师”一词应由“促进者”来代替。马斯洛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自我实现的人”、“有完美个性的人”。

(三)人格本位论

人格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相比,更注重受教育者完整人格的陶冶。它指向人的和谐发展,但不是仅仅从人的本性出发或强调顺应人的自然发展,而是在突出人的价值的同时,也关注到了社会的需要,这是一种界于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间的一种教育目的观(但主要是偏向于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裴斯泰洛奇、小原国芳

1.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认为儿童生来就蕴藏有各种能力和力量的种子,教育就是促使儿童的各种天赋才能的种子取得和谐发展,提出“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

2.全人教育是小原国芳教育思想的核心主体部分,这个思想贯穿在他的全部著作当中。他认为全人教育应该由六个方面组成,即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和生活。“学问的理想在于真,道德的理想在于善,艺术的理想在于美,宗教的理想在于圣,身体的理想在于健,生活的理想在于富”。

(四)文化本位论

强调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的关系,认为教育活动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教育目的的制定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

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

1.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2.狄尔泰把教育纳入人的生活视野之中,使教育过程成为人的生活体验的过程,使传统教育中的“知识教育”变为知、情、意全生命的活生生的教育,从而把人引向作为“总体人”的生成之路。

(五)生活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把教育目的与受教育者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或以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或以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样生活。

代表人物:斯宾塞(教育目的是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杜威(教育即生活)

1.英国社会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将裴斯泰洛奇思想与英国功利主义传统融为一体,形成带有功利色彩的“教育预备说”,主张教给学生有利于生活的科学知识,斯宾塞的这一“教育预备说”主张,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通过教育获取使人幸福、知识和能力的现实要求。

2.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的无目的教育理论。这种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认为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扩大积累,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这种把教育与社会生活、教育过程与教育目的混在一起的主张,是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一种表现,是不科学、不可取的。

(六)伦理本位论

伦理本位论也是介于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间的教育目的观,但它更偏向于社会本位一边,注重的是社会伦理的一方面。

代表人物:康德、赫尔巴特(道德普遍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1.康德的教育观架构于其哲学思想体系之上。总体来说,康德认为,人作为区别于动物且具有自然禀赋、知性,以至于先验理性的存在,使得教育具有相当的可能性及必要性。就目的来说,康德认为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反思判断力及行为能力,且以自由与道德为终极追求的主体,并使得教育自身具有满足未来的可能;就内容来说,教育将首先包括以自然天性之导引为主要目的及途径的自然性教育,以及以自由、理性为全部追求的实践性教育。而在实践性教育之中,由于宗教作为一种架构于道德之上的与本体界相联系的存在样态,应该被置于儿童教育的重要地位。

2.赫尔巴特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思想。在赫尔巴特之前,教育学家们通常把道德教育和教学分开进行研究和阐述,教育和教学通常被赋予不同目的和任务。赫尔巴特的开创性贡献在于阐明了教育教学之间的联系。他明确指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德育问题是不能同整个教育分离开来的,而是同其他教育问题必然地、广泛深远地联系在一起的”。从而使道德教育落实在学科教学的坚实基础上,也使学科教学具有了道德教育的任务,成为教育的基本原则,推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

(七)社会本位论

主张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把满足社会需要作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孔德、凯兴斯泰纳

1.柏拉图确定的教育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哲学家和军人,即奴隶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和保卫者。他主张教育有奴隶主国家统一办理,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儿童的习惯,使之获得理性。

2.法国早期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社会是超越个人的客观实体,强调教育按社会的需要和要求来培养人才。

3.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则提出公民教育、劳作教学的思想,认为国家的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造就公民,对劳动人民子女施以劳作训练和沙文主义教育,把他们培养成具有一定生产技术又绝对服从于资产阶级国家利益的工人和士兵。其观点带有明显的国家主义倾向,并因此受到德国法西斯主义的赏识和利用。

4.社会学创始人孔德说过,“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方面看,我们个人的一切发展,都依赖于社会”。 

相关推荐:

>>2016年深圳市教师招聘考试网络辅导课程

>>2016年深圳教师招聘考试面授课程

>>2016年教师招聘考试相关复习资料

深圳华图教师网 http://shenzhen.hteacher.net

关注公众号

责任编辑:yangyang

教师教育网 教育信息网 人事考试网

>>更多深圳相关信息/资料查看

2023深圳市坪山区教育局面向应届毕业生招聘教师(2023年5月广东深圳市坪山区区属公办中小学招聘教2023年5月广东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系统招聘教师拟聘2023深圳市龙华区教育局区属中小学面向应届毕业生2023深圳福田区区属公办中小学面向应届毕业生招聘2023上半年广东深圳市坪山区公办中小学选聘教师拟

精彩推荐

换一换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咨询

备考资料预约

  • 省份
  • 市区
  • 考试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在线客服×